人們經常喜歡喝咖啡,喜歡咖啡的純、香、濃,喜歡喝咖啡時那種放松、幽雅、愉悅的氛圍和心情。好口味咖啡需要有很好的生長環境和成長過程。
一、發芽、育苗
咖啡樹通常在苗圃育種,長成樹苗,一年之后才移到咖啡莊園種植,完全遵照當初阿拉伯人種植培養咖啡樹的方法。
二、開花
咖啡植物,如果不經修剪,會長到10米左右??扇藗兺芽Х葮涞母叨瓤刂圃?米左右, 以便采摘收獲。 咖啡樹的第一次開期約為樹齡三年左右,白色的五瓣筒狀花朵, 飄著一種淡的彷若香橙和茉莉花香, 花序濃密而成串排列。花朵開花二三日之后即會調謝,只留余香在空氣中多打轉。幾個月后開始結出果實。
咖啡樹只能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咖啡樹在”咖啡帶”范圍內的不同氣候、土壤、海拔高度、降雨量中部能生長。在非洲高溫潮濕的峽谷和森林雨林,咖啡樹長得欣欣向榮;在低溫多霧多風的中美洲它依然結出高質量的咖啡豆;在氣候多變,一會兒旱災,一會兒狂風豪雨的加勒比海區,它仍然開花結果。這些因素就是咖啡豆有不同風味,種類繁多的秘密。
三、結果
沒多久,小小的果子成堆出現,起先是綠色,然后轉成黃色,再變為紅色和絳紅色,當他們幾乎變黑時就可采收了 在牙買加,果子成熟與否蝙蝠最先知道,他們在晚上吸吮咖啡果漿,就是告訴農人果子成熟了,可以開始采收了。橢圓的果子圍繞著枝干緊密的聚在一起,修長光滑的墨綠色牙狀葉子對生在枝干兩邊。向陽一面的葉面較硬 背面則較柔軟蒼白,邊緣形成扇狀。枝干也是從主干對生出來。
四、采收
世界上大多數的咖啡收采是以手來挑選,因此,收采咖啡是一項耗費人力和季節性密集的過程。由于在同一根樹枝上同時會有花及果實的存在,因此,采集者的食指與拇指就是收集成熟漿果的最佳工具。用手將整條樹枝上的果實刮下,或是使用自動化的采收機,都無法將成熟與青澀的漿果區分開來。
五、運輸集散
在采收期的運輸與集散,完全呈現咖啡產區豐富的人文風情。
六、咖啡豆加工 (方法有兩種)
1、水洗法: (小粒種需發酵24-36小時,中粒種需發酵36-48小時)→洗滌→干燥→脫種殼→商品豆。水洗豆缺點較少,質量佳,果酸不明顯,風味較明亮。
1)、水洗:
使用水洗法的農場一定要建造水洗池,并能夠引進源源不絕的活水。處理時,是將完成發醇的豆子放入池內,來回推移,利用豆子的摩擦與流水的力量將咖啡豆洗到光滑潔凈。
2)、干燥法:
經過水洗之后,這時,咖啡豆還包在內果皮里,含水率達50%,必須加以干燥,使含水率降到12%,否則他們將繼續發醇,變霉腐敗。較好的處理方法是使用陽光干燥,雖然得費時1個-3個星期,不過,風味特佳,相當受到喜愛。另外,有些地方使用機器干燥,大量縮短處理時間,使得風味不如陽光干燥的咖啡。
3)、脫殼:
完成干燥的豆子便可以放在倉庫里儲存,或者交給工廠進行脫殼,除去內果皮與銀膜。
4)、挑選與分級:
與日曬發一樣,水洗咖啡都也有挑尋和分級的過程,用來剔除瑕疵豆,并確保較佳的質量,再交給出口商賣到世界各地。
2、日曬法:鮮果曬干或烘干后,用脫殼機脫去果皮和種殼,篩去雜質即成。這種方法能使得咖啡易于吸收果肉芳香物,因此日曬豆的果香重,有別于現代水洗處理方法。
七、分級
世界上共有五十多個國家生產咖啡,衍生出各種不同標準的生豆分級方式,根據大小,比重或者品種對咖啡豆進行分類分級,一般來說,體積大的咖啡豆等級也高一些。一般的程序是,先用篩子進行大小篩選,再按照比重篩選,然后就是挑出壞豆子,但是這還沒有完。最后一個過程是專家進行評判分級,這種人工手段直到今天也沒有取消。
咖啡生豆分級的方法有兩種:
一種是過濾網號碼來分,一種是標高來分。
以過濾網號碼來分(大小以篩目為單位(size)
圓豆一般比平豆小些,圓豆在8-13之間,平豆在12-29之間。
8,9,10...12,13...18...29 => 小,中,普通...準大...大,特大。號越大,豆越大。比如SC-19,就是19號豆。
以標高分等級
依照栽培地的海拔標高,可分為七個等級。一般而言,高地豆較低地豆的品質佳,而且因運費增加,價格也較高。
序號 等 級 縮 寫 標 高
1 精選良質豆 S.H.B 4500~
2 上等咖啡豆 H.B 4000~4500
3 中等咖啡豆 S.H 3500~4000
4 特級上等水洗咖啡豆 E.P.W 3000~3500
5 上等水洗咖啡豆 P.W 2500~3000
6 特優水洗咖啡豆 E.G.W 2000~2500
7 優質水洗咖啡豆 G.W ~2000
分級目的:使生豆大小均一,利于烘焙的操作;提高生豆價值。
八、儲存
隨著加工過程的進行,咖啡原豆的保存期限縮短。若是儲存狀況不佳,咖啡質量就會迅速惡化。
影響儲存狀態的要素是溫度、濕度、氧氣與陽光,任何一項要素都最好在較低狀態下儲存。
九、烘焙
咖啡生豆透過烘焙,可以釋放出咖啡特殊的香味,每一顆咖啡豆蘊藏其香味、酸味、甘味、苦味,如何淋漓盡致地釋放出來則觀其烘焙的火候,從淡而無味的生豆,到杯中余味無舉窮的香醇,烘焙——是每一顆咖啡豆漫長的旅行中,勾畫性格、孕育香味極重要的一個步驟。
咖啡豆在這場長約一二十分鐘(與溫度成反比)、溫度高達攝氏兩百多度,在與火熱切對話的過程中,歷經多次化學變化,發出一次爆、二次爆,如爆米花似的響聲,并喪失水分。從生豆、淺焙、中焙到深焙,水分一次次釋放,重量減輕,體積卻慢慢膨脹鼓起,咖啡豆的顏色加深,芬芳的油質逐漸釋放出來,質地也變得爽脆。在生豆中,蘊涵大量的氯酸,隨著烘焙的過程,氯酸會逐漸消失,釋放出令人熟悉而愉悅的水果酸,如醋酸、檸檬酸和葡萄酒中所含的蘋果酸,烘焙恰到好處的將這些美好的酸味適度的呈現出來。
淺焙——當豆子迸發出第一聲輕響,體積同時膨脹,顏色轉變為可口的肉桂色。酸性主導了淺焙豆子的風味,質感和口感都尚未充分發揮,一般做為罐裝咖啡使用。
中焙——咖啡豆呈現出優雅的褐色。這種烘焙的方法又叫City roast。中焙能保存咖啡豆的原味,又可適度釋放芳香,因此牙買加的藍山、哥倫比亞、巴西等單品咖啡,多選擇這種烘焙方法。在20分鐘時,油脂開始浮出表面,豆子被烈火燙燒出油亮的深褐色,稱為full-city roast,這時咖啡的酸、甜、苦味達到最完美的平衡點,咖啡豆的性格也被線條分明的刻畫出來。
深焙——咖啡豆的顏色越深,風味也更甘甜香醇,這時油脂已化為焦糖,苦盡回甘,余味無窮,最適合醞釀強勁的意大利Espresso,所以又稱為意式烘焙法。適度的烘焙賦予咖啡豆生命,化為入口時耐人尋味的酸甜苦澀。對咖啡因敏感的人,不妨選用深焙的豆子,因為在深焙的過程中,咖啡因會慢慢的逸失,所以越深焙的豆子,其咖啡因的含量越是低,一杯Espresso中的咖啡因含量,只有其他中焙咖啡的一半,一般Espresso咖啡容量少,若等同一般咖啡容量時咖啡因含又高了很多。
十、沖煮
沖煮咖啡其實是一項藝術而非完全只有科學理論可言,方式有兩大類,一類是浸軟法(Maceration),另一類是過濾法(Percolation)。無論使用哪一類方法,咖啡一定要先磨成粉,以增加它與水的接觸面積。所謂浸軟法就是把咖啡粉放在滾水里,使浸潤至少五分鐘。這種方法做出的熬煮汁必須過濾,以除去咖啡粉。例如Melior式,用金屬網過濾器,以栓塞壓住分開汁液與咖啡粉;和土耳其式(Turkish),咖啡粉和糖放在小壺中煮。
過濾法則是讓接近沸騰的水僅藉由自身重量流過咖啡粉。例如美式咖啡滴濾法(Napoletana),把咖啡粉放在濾紙內,再滴水過濾成咖啡;還有Mocha法,亦即意大利咖啡壺烹煮的咖啡;再一種就是用Espresso咖啡機在25秒內,9個大氣壓力下沖煮出的香醇咖啡。
十一、品嘗
香味
香味是咖啡質量的生命,也最能表現咖啡生產過程和烘焙技術。脂肪、蛋白質、糖類是香氣的重要來源。而脂質成分則會和咖啡的酸苦調合,形成滑潤的味道。
苦味
咖啡基本的味覺要素,就是苦味的強弱和質地。
生豆只含極微量的苦味成分,幾乎讓人感受不到。其后經由烘焙造成的糖分、一部分的淀粉、纖維質的焦糖化、炭化,才產生咖啡最具象微性的苦味。苦味的成分之一-咖啡因,也是表現藥理特征的重要物質,含量除了受原種影響,烘焙越深,則藥理作用越弱。
酸味
酸,是咖啡的靈魂,讓人覺得有深度。酸味受生豆質量的影響,但也和收成、貯藏時間、烘焙、沖泡有關,和苦味構成左右咖啡質和味道的二大要素。
就品種方面,Arabica較Robusta酸;高地栽種的咖啡比低地的酸;剛采收的豆子又比放的一陣子的酸。一般說來,烘焙較淺的豆子,酸較豐富。
濃醇和甜味
濃醇是表現咖啡圓熟、芳醇、濃厚的味道,在化學上它是指去除了揮發性成份和水的純萃取物。在生豆中約占15%的純萃取物,在烘焙后提高到近二倍(30%)。
高級咖啡特有之甜味,與苦味呈表里一體的關系,所以清爽的上等口味,都會帶有甜味。優質丹寧酸也會帶來甜味。甜味是適度的熱作用的產物,在烘焙、沖泡過程中,如果熱處理過度,甜味會喪失。
回甘、余韻(finish)
回甘是指咖啡在吞下去或是吐出來以后,在口腔、喉頭與食道所遺留的感覺。新鮮是造成回甘的最主要因素,新鮮咖啡豆做出來的Espresso咖啡,在喝完以后,除了從口腔到食道殘留著咖啡的芳香及被刺激后的余韻外,喉頭還會涌上一股酥麻的感覺,持續約二、三分鐘,而整個令人陶醉的余韻在三、四十分鐘以后才會消失,可謂余香繞梁不絕。
珠海金捷成貿易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總公司地址:珠海拱北迎賓南路2242號富都大廈富怡閣11樓E座
工廠地址: 中山市坦洲鎮枝埔村宏立工業園C棟5樓
電子郵箱:service@zhjjc.com 銷售熱線:0756-8289719 傳真:0756-8289729
備 案 號:粵ICP備2023035822號 技術支持:協成科技